山东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坚持一体推进教育阵地、评价体系、队伍建设、铸牢路径创新融合,形成民族预科自主培养高质量发展系统范式,为新征程上更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实基础。
坚持培根铸魂,夯实思政教育阵地。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修身学”等精品课程,配套“中华传统文化体验”“科技导论”“社会实践”等实践课程,构建“理论奠基—文化浸润—科技赋能”三维课程体系。创新主题班会、红色故事会等互动课堂,开发“孔孟家国观”“齐鲁工匠精神”等校本案例库,年授课量超920学时。严把党员发展“入口关”和“质量关”,强化预本接续培养,不断提高预科学生首批入党积极分子比例,最高达9.6%。发起成立“山东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团”,覆盖15个民族140余名同学,开展“走一次戍边路,听一场守边事,访一群戍边人,擦一块红界碑”系列活动,形成实践报告6万余字。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辅导员工作室、学生活动室,打造“文化认同+实践赋能+融媒传播”立体育人场域。发挥校史馆、博物馆、中华传统文化体验基地等有形资源,铸牢民族预科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突出预本贯通,构建科学评价体系。自主培养民族预科生7年来,实现“文理工”三类学科学院培养,文理分科教学,预本学号贯通,自由选择800余门校本通识选修课,提前选课人数超60%,推行“1+N”学制,转本后按要求可提前毕业。制定《山东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生结业修读本科专业实施方案》,全校率先试行综合评价体系,制定实施《山东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班综合评价办法》《山东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班德育评价实施细则》《山东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班素质能力评价实施细则》和《山东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班奖励办法》,首设“石榴优秀学生奖”与“石榴特长奖”,实现民族预科学生“奖助勤贷免减补”七位一体资助育人体系。学生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全国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银奖、全国大学生网络编辑创新大赛一等奖等奖项。育人成果“双翼支撑 思维协同:民族预科生创新与实践”获山东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聚焦优选培用,筑牢育人队伍根基。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成立校领导任组长,宣传、统战、学工、保卫、团委、人事、教务、财务、后勤等9部门联动的民族学生教育管理领导小组。对标“政治过硬、业务精湛”双重标准,配强民族预科班专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同时选派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统战部骨干力量联系民族预科班,落实“四进两联一交友”,实施“双班主任+双朋辈导师”制,打造“校领导、辅导员、学生”多层级家访育人新形态,行程近万公里。定期选拔民族学生教育管理骨干参加国家级、省级业务培训,赴10余所高校开展实践调研,申请立项省部级、厅级、校级课题20余项。科研成果《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三交”实践路径创新研究》获山东省民宗委优秀科研成果奖。
强化协同联动,创新铸牢教育路径。抓牢开班、结业等典礼育人场域,校领导现场参加并讲授 “开学第一课”和 “结业启程课”。秉持“多民族整合居住、同一民族分散居住”的原则,混合编班、混合宿舍。围绕齐鲁文化、孔孟文化、科技创新等打造民族预科主题研学,把课堂搬进山海与古城。连续3年分别在3个校区开展栽植石榴树活动,将劳动教育与“铸牢”教育有机融合。举办山东大学民族文化节;开创综合素养提升系列讲座“源梦讲堂”、人文素养提升系列讲座“乐知者”讲堂;组织多民族同学拍摄新春祝福视频,用家乡话、民族语为大家送祝福、迎新年;编拍《中国》《我和我的祖国》《夜空中最亮的星》等MV;制作《同道同心录》纪念册,记录每一名学生的精彩瞬间;锚定“学业零掉队”,以“课程帮扶+科研启蒙+升学衔接”三位一体举措托举成长,依托“大山乐学”朋辈学业辅导工作室开设“高等数学”系列辅导课程;织密“学院—辅导员—班级—学生骨干—宿舍”五级联动网,配套“日反馈—周汇总—月研判”信息闭环,确保数据实时、问题即办、措施精准;成立山东大学学生石榴籽爱心社,开设社团精品课,组建实践先锋队,激活育人新动能。学校在教育部民族预科培养相关工作会议上作典型交流发言。